“鲁韵黄河·信守传承”公益项目首期草木染非遗技艺培训在曹县开班
8月13日上午,由山东省鲁信公益基金会、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山东省教育基金会联合主办的“鲁韵黄河·信守传承”公益项目首期草木染非遗技艺培训在曹县e裳小镇开班。
8月13日上午,由山东省鲁信公益基金会、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山东省教育基金会联合主办的“鲁韵黄河·信守传承”公益项目首期草木染非遗技艺培训在曹县e裳小镇开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
2025年,全国各地以创新思维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一场场沉浸式文化体验,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实践融入日常生活,描绘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生动图景。
在6月14日新疆喀什地区举办的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第十三届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新疆主会场活动上,新疆非遗文创市集成为亮点。非遗工作者将多个非遗项目融合,焕发新精彩,进一步提升了非遗的影响力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会同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联动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共同指导,浙江师范大学承办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
近年来,山东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激活“非遗+旅游”“非遗+科技”等融合发展动能,协同推进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转化,使非遗更加密切地融入百姓生活,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7月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开幕。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王莉霞,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包钢出席。
近年来,多地探索将非遗融入体育课。体育课不再只是增强体质的手段,更成为传承非遗的桥梁。非遗也不只是“进校园”,更是“在校园”。
6月20日晚,在九寨沟演艺中心内,数字火塘火光摇曳,藏袍、羌服随舞步翻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穿透夜色。游客举着手机,争相定格这非遗与全息投影、人工智能互动交织的奇妙场景。
滚灯演员身姿矫健舞出吉祥如意;色彩鲜艳的高头竹马在街头巡游,用欢快的舞步演绎临平独特的民俗文化;一根根蚕丝在传承人手中翻飞,经过煮、剥、漂、晒等工序,最终化作柔软的丝绵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