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群星《设计思维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兴》

来源:刻瓷技艺创新 发布时间:2025-08-20 09:31:04

8月19日下午,山东理工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吕群星以《设计思维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兴》为题,为学员带来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董善习、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任允鹏与工业设计系副主任张雨滋参加此次活动。讲座由项目负责人怀康教授主持。

讲座内容

讲座中,吕群星院长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遗的生命力、设计思维助力非遗活化以及刻瓷活化四个方面展开阐述。

首先,他指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物质性,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是静态的,通常以实物形式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物质性,主要体现在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等方面。通过活态传承的方式进行保护,保护的重点在于保持其生命力和传承。

淄博刻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危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体系不健全,刻瓷技艺传承主要依赖师徒制,缺乏系统化教材、专业培训机构和标准化教学内容,影响了技艺的规范传承与普及。第二传承人锐减,淄博刻瓷的国家级、省级传承人数量有限,张明文、李梓源等大师级人物均已进入晚年,目前淄博能独立完成高难度刻瓷作品的艺人不足20人,且大多超过50岁。第三经济回报有限,刻瓷作品虽具艺术价值,但市场认知度低、销售渠道狭窄,导致从业者的经济收入不稳定,难以维持生计,进一步削弱了传承动力。第四学艺门槛高、学习周期长,刻瓷需掌握书法、绘画、雕刻等多门技艺,学习成本极高。

他强调,设计思维作为一种以人为本、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其核心在于通过同理心深入理解用户需求,精准定义问题,并最终以创新方式提出解决方案。

针对刻瓷艺术的发展困境,他提出了一套以问题意识为核心的系统性破解之道。文化认知断层策略:建立“跨代翻译系统” 通过符号转化、媒介再造、教育渗透,让刻瓷走进当代的生活。技艺传承困境突破:构建“产业赋能型教育”,利用激光辅助雕刻机、可撕釉膜等技术手段,优化培养模式与收益机制,提升技艺传承效率。市场价值错位应对:开辟“新生活美学场景”,通过轻奢穿戴、智能家居、社交消费等新场景,拓展刻瓷产品的实用价值与市场空间。创新机制构建:搭建“开源共创平台”,开放传统纹样图库,联合3D打印、材料研究、游戏公司等跨界合作,推动刻瓷设计持续创新。

最后,吕院长说:“非遗艺术需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实现可持续传承,非遗不缺观众,缺的是进入当代生活的入口。保护是底线,创新是出路,只有让非遗从‘被拯救的对象’转化为‘主动参与时代变革的主体’,才能实现真正的传承。”

吕院长的讲座为学员们呈现了一场关于设计思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交融的学术盛宴。其深入讲解不仅拓展了学员的学术视野,更启发了大家运用设计思维,探寻刻瓷艺术活化发展的新路径。

专家介绍

吕群星: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导,教育部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专家库专家,山东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联盟副主席,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会员,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NCDA)山东赛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主持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山东省一流课程建设项目等教科研项目二十余项;荣获山东省高校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竞赛一等奖等教科研奖励十余项;取得山东理工大学优秀教师,“大学时期,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等荣誉称号,长期从事艺术设计和数字影像研究。

关键词: 吕群星 刻瓷 山东理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