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濉溪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收徒仪式
11月20日,安徽省濉溪县文旅体委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收徒仪式。淮北大鼓、泗洲戏、临涣唢呐、淮北泥塑等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领师、引进师、提笔师、学徒等近50人参加仪式,这是继...
11月20日,安徽省濉溪县文旅体委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收徒仪式。淮北大鼓、泗洲戏、临涣唢呐、淮北泥塑等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领师、引进师、提笔师、学徒等近50人参加仪式,这是继...
刻刀、陶泥、木棒、棉花,这些看似平常的物件在徐金玉的手里都变成了制作泥塑艺术品的工具。记者在张店区马南路附近找到徐金玉泥塑工作室时,不禁为众多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泥塑作品啧啧赞叹。徐金玉作为第三代泥塑...
油纸伞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日用雨伞,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雨伞,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传统的油纸伞的制作过程非常细腻复杂,全部依赖手工完成,在一针一线中充分体现了传统手工艺人精...
近日,山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入选名单167人公布。其中淄博15名传承人成功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位居前列。在民间文学方面,来自淄博市博山区的...
非遗传人吴水根(左)在指导徒弟制作银器“寨子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愿意留下来认真学苗绣的人不多。”作为苗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小成长在贵州苗寨的欧东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有着几千年历史的苗...
赵树宪没有想到,随着清宫剧《延禧攻略》的热播,他和他制作的绒花成了新晋“网红”——今年已经65岁的赵树宪是南京民俗非遗博物馆内的一位非遗传承人,制作绒花已经有四十六载了。经他一双巧手,蚕丝和铜条“变身”...
8月20日,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发布了一篇题为《酒香也怕巷子深 数字化传播让非遗更“潮”》的文章。文中指出,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命题早已转变为“酒香也怕巷子深”。传承非遗既需要保护传统技艺,更需要拓宽传播渠道。
2008年,王星记制扇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作为王星记檀香扇第四代传人,孙亚青是浙江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被授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和第三届中华非遗传承人薪传奖;2017年被认定为首届“杭州工匠”、首批“浙江工匠”,还被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这位1996年出生的青年导演,历经长时间筹备,实地探访“瓷都”景德镇,聚焦于中华民族“血缘关系”颇深的传统陶瓷艺术,与当地六位不同身份、不同领域的陶瓷手艺人面对面,探讨陶瓷艺术“中西与古今”的冲突,透过镜头,向大众展现陶瓷艺术发展中创新与传统的矛盾和对艺术的思考。
高密剪纸,是山东省高密市民间艺术“三绝”之一。高密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和人物皆可入剪。所剪事物,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戏曲故事,象征性强,造型朴实夸张,粗犷中见清秀,拙朴中藏精巧,反映出独到的民族审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