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兆伦:传承发展传统工艺,要“用”字引领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我们身处其中的优秀文化传统。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进行着传承非遗的实践。非遗的当代实践,是传统与现实生活融合的过程,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 。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我们身处其中的优秀文化传统。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进行着传承非遗的实践。非遗的当代实践,是传统与现实生活融合的过程,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 。
正心学苑传统文化教育中心作为淄博十佳公益组织,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之下,近四年来稳步健康发展,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知名品牌。在成立四周年之际,为感恩和回报各界的厚爱,正心学苑拟于12月末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名家讲坛暨弘扬传统文化经验交流活动。
自今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发布以来,全面复兴传统文化作为国策被提出,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对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有益精神财富,成为我国长期发展目标。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昌化鸡血石雕”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凌东辉,正在身体力行地打造着昌化鸡血石雕的时代特色,数十年如一日,用匠心呐喊出昌化石雕的时代强音。
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时代风采和永久魅力。本次活动前期推选阶段工作于11月2日—11月12日期间开展。
此次参展作品由北京象牙雕刻厂、中国工艺美术(集团)公司象牙雕刻厂、北京李春珂雕刻艺术工作室、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等权威单位提供,展出作品达300余件。
2017年12月2日,第六届中国(开化)根雕艺术文化节·“一带一路”首届国际根艺文化交流周开幕式在根宫佛国文化旅游区隆重举办。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驻会副会长王志杰出席开幕式。
近日,由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委员会、华熙国际投资集团主办,北京时代美术馆承办的2017云中渔歌艺术展在时代美术馆盛大开幕。将长江流域定为时空背景的《云中渔歌》艺术展览,不再是单纯的作品展示,更是一张移步换景的长江图卷,向观众展现长江流域的现实生态,从而达到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空间对话的目的。
“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从2003年开始举办,迄今为止已举办十三届。本届艺术节是历届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其秉承前十三届艺术节的基础上对民族服装服饰文化内涵和珍贵的民俗元素精华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内蒙古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郑宜平介绍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