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的传统技艺与现代发展
古籍修复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古人周嘉胄在《装潢志》中提到“良工需具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充此任者,乃不负托。”古籍修复技术还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其书画高值者,装善,则可倍增;装不善,则为弃物。”
古籍修复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古人周嘉胄在《装潢志》中提到“良工需具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充此任者,乃不负托。”古籍修复技术还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其书画高值者,装善,则可倍增;装不善,则为弃物。”
为进一步激发传统工艺创新活力和从业者的自尊自信,提高技艺水平,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培育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品牌活动,特举办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比赛。
6月29日上午,“独具匠心——工艺美术四十年回顾展”收官展览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亚太手工艺文化周同期开幕。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主席罗西、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亚太地区主席嘎达博士,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周郑生、青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李明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老家具是一个个饱含经历的老故事,就像老酒一般,越酿越香,如何去品尝在乎于每个人自己的方式,这些老旧的斑驳和一个个动人的点缀。在你触摸的一瞬间,便带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像凿子、刨子、铲子、墨斗等传统木工工具,也逐渐被各式各样的机器所取代。然而,用传统工艺做出的小件也好,家具也罢,都有着一种“韵味”,这也是我们强调传统工艺的精髓所在。
榫卯,是中国红木家具的灵魂,而燕尾榫,则是举世公认的“万榫之母”。
每件木雕工艺品的诞生,都凝结了木雕工艺师的心血,不仅考验了他们的木雕技艺是否精湛,更是体现出他们的智慧。毕竟,木雕工艺品是通过艺术品的形式,向外界传达木雕工艺师的观点与思想。它不是单纯的一个摆件或者一个雕刻,它是有自己的思想与灵魂的。要透过表面看到实质,它所展现的一切,要表达什么概念。
墨斗都是民间的木工自己制造的,有一个精致的墨斗,也是木匠们身份的一种象征。一般墨仓会被雕刻成桃形、鱼形或者是龙形,既是一种创作,也是木匠们证明自己手艺好的一种方式。
在艺术创造面前,胡建昌是一个勇士,他用呼啸的武功攻城破阵,一路虎虎生风。而在一位倾听者面前,他是言语表达的弱者,眼神中还不时流露出羞涩。胡建昌,又一个为艺术而生的博山人!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中,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王一君成功入选,成为山东省唯一获此殊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