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陶瓷艺术的璀璨星河中,丁邦海大师大师的作品肯定是颗独特的双子星:一面是刻瓷艺术里铿锵劲挺的金石气象,另一面是青花世界中氤氲流淌的水墨意境。这位淄博土生土长的艺术家,以令人惊叹的艺术跨度完成从“铁笔”到“涌泉”的风格蜕变,更在新材料与新工艺的探索中,开创骨瓷釉下彩与骨瓷青花两项国内领先,实现技术瓶颈的突破与艺术表达的双重超越。
一、从刻瓷到青花:艺术语言的跨界融合
丁邦海大师的刻瓷艺术早已享誉艺坛。瓷面之上,他以刀代笔,每一个刀痕都饱含金石之力,尽显刚健雄浑的审美特质。这种“铁笔”艺术,要求创作者对材质具备超凡敏感度——下刀的轻重缓急、点线的疏密聚散,皆考验着对工具与材料的极致掌控力。正是长期的刻瓷实践,让他深谙陶瓷材质的特性,为日后青花绘画领域的创新筑牢根基。
当创作重心转向青花时,丁大师并非简单切换媒介,而是完成一场深层的艺术语言重构。其青花作品中,呈现出与刻瓷截然相反的审美追求:褪去金石味的刚劲,多了水墨韵的温润;弱化线条的铿锵,强化墨色的淋漓。这种从“铁笔”到“涌泉”的转变,尽显艺术家惊人的适应能力与创造性转化功底。尤为难得的是,他将刻瓷中对工具的极致运用经验,巧妙融入青花绘画。在青花瓷绘里,仍能感受到对材料特性的精准把握,只是表达方式从直接的物理刻画,转变为对釉料特性、水分控制与烧成工艺的全面掌控。这种跨界融合,让他的青花作品在传统文人画意趣之外,更添一份工艺美术的严谨与精致。
二、青花世界中的意象表达
丁邦海大师的青花创作,以山水、花鸟、骏马为三大核心主题,其中画马尤引人注目。他笔下的马匹,既承袭唐代韩幹、宋代李公麟以来中国画马传统的精髓,又融入现代审美意识与个性化艺术语言,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这些马匹造型健硕、肌肉饱满,满含生命张力。丁邦海大师巧用青花的浓淡变化,借一笔之内的色阶过渡,精准呈现马匹的体积感与动态感——马鬃的飘逸、肌肉的起伏、姿态的矫健,在青花渲染下栩栩如生。更难得的是,他不仅刻画马的外形,更深入传达其精神内核,将自由奔放、勇往直前的生命意志凝于瓷面。
山水题材中,丁大师展现出对传统青花山水画的深刻理解与创新突破。他善用青花的五种正色(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以浓淡相宜的笔触,营造远近分明、虚实相生的空间感。山石的皴法、树木的点染、云雾的渲染,既显传统水墨画语言的娴熟,又带着鲜明的个人特色,让山水意境更显灵动。
花鸟作品则藏着他对自然生命的细腻观察与诗意表达。笔下的花卉绽放、鸟雀啼鸣、枝叶摇曳,皆饱含生命韵律。他尤其擅长捕捉物象的瞬间动态,以简练笔触与恰到好处的留白,勾勒出意境深远的艺术空间,让观者在方寸瓷面上,感受自然的生机与诗意。
三、骨瓷釉下彩的技术突破与艺术创新
丁邦海大师艺术生涯中最具革命性的贡献,当属骨瓷釉下彩与骨瓷青花领域的开拓——这两项创新不仅填补国内空白,更从根本上拓展了陶瓷艺术的表现边界。骨瓷作为高档瓷种,以细腻质地、高透光性与优雅白度著称,却因材质特殊,长期被认为难以进行釉下彩绘。
丁大师的创新关键,在于选用高温素烧坯体作为绘制载体。相较于低温素烧坯体,高温素烧后的坯体密度更高、表面更光滑、吸水率更低——虽增加绘制难度(需精准控制笔端水分,避免色料流淌),却能确保烧成后色彩的鲜艳度与层次感。他历经数百次实验,在施釉技术、低温素烧、釉面喷砂等方面深耕钻研,最终攻克这一技术难题,为骨瓷釉下彩绘艺术开辟了新路径。在此基础上,他独创“分层叠压”绘制技法,以一笔压一笔的方式,打造丰富色阶变化,让骨瓷上呈现出水墨画般的细腻渲染效果。环保性上,骨瓷釉下彩彻底解决传统釉上彩的铅溶出问题。彩绘色料被透明釉层完全封闭,使作品既具艺术美感,又安全无害,可作为日用陶瓷使用。这一突破,兼具艺术价值与实用意义,让高端陶瓷艺术真正走进日常生活。
四、艺术精神与美学追求
丁邦海大师的艺术成就,根源在于他勤奋朴拙的品质与永不停歇的创新精神。其艺术道路上,不见丝毫懈怠与满足,唯有持续探索与突破——这种勤奋并非简单重复,而是带着思考的实践,是在无数次失败中寻觅突破口的坚持。他的“朴拙”,体现在对艺术本质的坚守。在浮躁的当代艺术环境中,他始终保持对传统的敬畏、对技艺的钻研、对材料的尊重。这份朴拙并非笨拙,而是“大巧若拙”的智慧,是褪去浮华、直指本心的艺术态度。
丁大师的艺术探索,恰是中国工艺美术当代发展的重要方向:以尊重材料特性为基础创新,以掌握传统技艺为前提突破,在跨界融合中实现艺术升华。他的实践印证,工艺与艺术、传统与创新、材质与表达从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正如齐白石“衰年变法”开启艺术新境,丁大师在艺术成熟期的风格转变与技术创新,同样具有里程碑意义。他打破刻瓷与绘画的界限,连通传统青花与当代骨瓷的脉络,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新可能。
在强调跨界融合的当下,丁邦海大师的艺术实践堪称成功范例:真正的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不是对材质的征服,而是与材质的对话;不是风格的固化,而是艺术语言的不断丰富。在他的铁笔与涌泉之间,我们得以看见中国陶瓷艺术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他的艺术探索仍在启发后来者:唯有深入传统堂奥,方能实现真正创新;唯有读懂材料语言,才可创造动人艺术;唯有坚守勤奋朴拙本色,才能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
这,便是丁邦海大师艺术实践留给我们的最深启示。
怀 康
2025年10月16日,于稷下湖畔
作者简介:
怀康:设计学博士、艺术学理论博士后,山东理工大学教授、《山东陶瓷》主编、淄博市陶瓷琉璃文创研究院院长;中国艺术地理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