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以琉璃脱蜡铸造演绎环保美学

作者: 刘永刚 发布时间:2025-07-21 10:12:49

马新在翻模具

作品《澈韵》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琉光璃彩——淄博琉璃艺术展”上,一件由琉璃脱蜡铸造工艺制作而成的名为《澈韵》的琉璃摆件,因色彩斑斓、纹理如星云流动而备受瞩目。创作者马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这件作品是用琉璃吹制边角料烧制而成,这一“变废为宝”的创新之举,让传统工艺与环保理念碰撞出新的火花。

20世纪70年代,淄博博山美术琉璃厂在程怡远、王孝诚等匠人的推动下,成功研发出琉璃脱蜡铸造工艺。这一工艺借鉴青铜器铸造技法,通过蜡模脱除、琉璃注浆等复杂工序,实现了作品细节的极致呈现。然而,受限于时代条件,该工艺未能实现规模化生产。直到2013年,地道的博山人马新决定重拾这一传统技艺。他引进琉璃脱蜡古法设备,结合南方工艺的细腻与北方原料的粗犷,经过四年探索,将成品率从不足30%提升至80%,让琉璃脱蜡铸造工艺焕发新生。

“脱蜡铸造的魅力在于‘不可控之美’。”马新说,琉璃在高温熔融时,会因材质、温度的微小差异产生独特纹理,这种“偶然性”正是匠人追求的艺术境界。然而,传统工艺对原料的严苛要求,也带来了高昂的成本与资源消耗。如何让琉璃艺术既保留古法精髓,又实现可持续发展?马新将目光投向了废弃的琉璃边角料。

在博山琉璃吹制车间,每天都会产生大量因形状、颜色不符合标准的边角料。这些“边角料”曾被视为无用之物,但在马新手中,却成了创作的“宝藏”。他带领团队将不同颜色的废料重新切割、摆放,让它们在高温中重新融合。“每块废料都有独特的色彩和肌理,就像被遗忘的诗句,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它们找到新的韵律。”马新说。

在作品创作中,马新将蓝色、紫色、黄色的琉璃废料混合,经高温熔融后,色彩自然晕染,形成如宇宙星云般的纹理。这种“天人合一”的创作方式,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赋予作品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展览现场,一位观众感叹:“这些琉璃仿佛在讲述‘重生’的故事,让人感受到环保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如今,马新的团队已将环保理念融入更多作品中。他们用废弃琉璃烧制的茶具、摆件,不仅在国内市场热销,更通过各种展览走向国际舞台。马新深知,技艺的传承不仅在于手法,更在于精神。他定期开设琉璃工坊课程,吸引年轻人学习脱蜡铸造工艺,并鼓励他们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技法结合。

面对未来,马新有两个坚持:一是坚守古法工艺的“魂”,二是融入环保创新的“新”。他计划与高校合作,研究琉璃废料的再生利用技术,同时准备举办“琉璃+环保”主题展览,让更多人看到传统工艺的时代价值。“每一块琉璃边角料都是时间的馈赠,我们要用匠心为它们续写故事。”马新说。

从老一辈艺术家的创新突破,到当代的环保美学实践,淄博琉璃脱蜡铸造工艺在马新等匠人的推动下,正走出一条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环保交融的新路。

关键词: 琉璃 马新 环保美学